100%

 衞宗武:《秋聲集》六卷

衞宗武,字淇父,自號九山。華亭(江蘇)人。宋淳祐間(一二四一──一二五二)歷官尚書郎,出知常州,後歸罷閒居三十載。元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卒。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秋聲集》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衞宗武詩 【 一條】  衞宗武集 【 一條】

衞宗武秋聲集 【 十二條】

以上共十四條,館臣漏輯者四條。

  出城山墓域行至趙村

纔出城山路,雲收霽景呈。乾端頓軒豁,山色更晶明。遠近煙村露,微茫野水橫。平頭今七十,此地幾經行。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二十一下引「衞宗武秋聲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至霅白莞澤步入唐村詩

舍舟而從陸,邐迤步巑岏。綠畦平野寬,青嶂四面還。春容千萬狀,平挹跬步間。行行二十里,窈窕入我山。故山迎故人,禽鳥俱懽顏。清泉響琚珮,列峰擁髻鬟。回視塵囂廛,相去隔幾關。幽谷多白雲,可與相對閒。不妨自吟哦,但恐好句慳。更須窮勝事,尚喜兩頑。皇皇欲何之,並遊當忘還。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二十二下引「衞宗武秋聲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耕漁處

清漣萬頃渟為湖,湛湛一鏡涵太虛。其旁鱗次田莓莓,四望沃若皆膏腴。蔬畦麥隴間碧樹,洲蘋岸蓼連平蕪。水村落照晚 【 鍾】  【 鐘】 寺,中有一山成畫圖。鄭谷無此寬閒野,嚴瀨無此浩渺區。更於何所堪下釣,更於何所堪荷鋤。誰與卜築於此居,峨然其冠孔氏徒。時哉不偶堪遯世,垂緡把來以自娛。興來風月入吟嘯,錯落吐出鮫盤珠。人惟內省有足樂,眇視外物芻狗如。膏粱於此且不願,況為鱣鮪而施罛。則知之子命名者,是特寄意耕與漁。豈亦伯成子高之在野,莊周濠上之觀魚。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處」字韻,頁十八下引「衞宗武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二冊)】

  題柯提幹詠史詩

麗矣。嗣是以下,浸不古若。孔聖刪詩,存者三百五篇。豈特以其辭章之美,而為聲歌之飾哉。禮義所止,風化所關,誦之者有所感發。則油然易直子諒之心生,渙然鄙悖之氣釋。繇其美刺,審其得失。則為國者,知所以恐懼修省,故曰:「可以興,可以觀。」後之為詩者,研一韻以為工,衒一語以為巧。華靡相先,浮誇取勝。徒務竊區區之名,而無補於世教。前代論者,以深心主卉木,遠致極風雲譏之,而謂之淫辭破典,可以其說為非歟?若夫即前史紀述古人出處云為,而覈其邪正是非臧否。或因已著之詳,或究未發之蘊,而斂之章句。嚴筆削於隻字,剪繁蕪於片辭。表善伐惡,而情靡隱遁。言足勸懲,則豈不愈於雕鎪物象,娛弄光景者哉。全愚柯君出示《詠史》百絕,其間去取固雖有當否,而言議要不乖乎正。毫端予奪,清風激揚。可使德人節士,益自奮厲。而頑懦之夫,以廉以立。是豈泛泛之吟,可同日語邪?竊聞續筆四倍其加多,胡曾當辟易下風矣。恨未及雋,永焉此編。披玩已久,歎尚之餘,爰書此以復歸之。¾詩自蘇李而降,為曹劉,為顏謝,顏謝已失之

 【 《永樂大典》卷九百六「詩」字韻,頁十五下引「衞宗武秋聲集」。(影印本第十冊)】

   【 芙蓉】

此花又名拒霜。慶曆中,有見丁度按轡,侍女迎作芙蓉館主,俄聞丁卒。石曼卿去世後,有見之者,云:「我今為仙,主芙蓉城。」欲見者同往,不諾,騎一素驢而去。近詩:「十里秋紅照馬蹄。」

少陵詩:「褥隱繡芙蓉。」

如館如城幾艷叢,拒霜不覺老西風。曼卿人見騎驢去,丁度仙遊按轡空。惆悵二公皆死讖,淺深十里尚秋紅。且圖席地看花醉,肯羡豪家繡褥工。

 【 《永樂大典》卷五百四十「蓉」字韻,頁十五上引「靖傳翁百花詩」。(影印本第三冊)】

  客中懷西湖二首

   其一

一日無詩氣還濁,百年有限身更孱。西湖多少好風月,何時買屋安蕭閒。

   其二

閒多便可賦詩健,客少應能減酒豪。風雪六橋入圖畫,此身可並南山高。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韻,頁三十二下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十九冊)】

  杜陵至節後詩有遠在南思洛陽句予客九江遠過興國至後忽動西湖之感口占實情得四韻何當神交杜陵於夢寐中必亦一笑也

杜陵曾吟至後詩,我今客遠愁歸遲。蜀中想重洛陽憶,江上亦起錢塘思。地異心共一今古,風饕雪虐共路岐。西湖何殊灞橋趣,亟歸乘興無復疑。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韻,頁三十三上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十九冊)】

   【 蕪湖】

規規安利欲,擾擾競光陰。男邑瀕江尾,商家截市心。炎涼難洗蕩,風月易招尋。見說圩田熟,欣逢節序臨。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六「湖」字韻,頁十九下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二十冊)】

  送劉漢老過蕪湖

歌傳製錦久,樂得袖琴過。浙客量鹽少,淮商販藥多。隨燈遊晚市,沽酒隔昏河。纔見江豚起,東風又碧波。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六「湖」字韻,頁二十上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二十冊)】

  落梧

梧葉幾片飛,三日西風急。新月冷銀牀,牀下孤螿泣。

 【 《永樂大典》卷二千三百三十七「梧」字韻,頁四下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二十三冊)】

   【 紅梅】

此花粉紅,標格猶諉曰梅。而繁密枝滿,則宛如杏花。晏元獻移植西崗圃內。荊公詩:「北人渾未識,渾作杏花看。」

瘦倚西崗石圃陰,玉容忽抹艷粧深。染春應借東君手,眩眼曾疑北客心。霞吐豐姿情脉脉,雪遺香影夢沉沉。粥餳風景清明近,錯認廬山種一林。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九「梅」字韻,頁十三上引「董思學靖傳翁百花詩」。(影印本第三十五冊)】

  蠟梅

此花出京洛間,類撚蠟而成,今在在有之。此梅經接花疏,雖盛開花常半含。名磬口梅,最先開,色深黃,花密香穠。名檀香梅,極清芬。後山云:「不施千點白,別作一家春。」

剛條簇簇凍蠅封,勁葉將零傲此冬。磬口種奇英可嚼,檀心香烈蒂初鎔。根依陽地春風透,瓶倚晴窗日氣濃。一樣黃昏疏影處,懸知水月不相容。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一「梅」字韻,頁十五下引「董思學百花詩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過新斗門感懷

絕壁憑居險,中林憶故深。臨溪掃地醉,就樹摘柑吟。打稻農初歇,餐芝客莫尋。重來嗟未卜,過此酸心。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六「門」字韻,頁二十四下引「董嗣杲英溪集」。(影印本第第四十九冊)】

  出德化門外詩

湖光分柳岸,野趣入桑畦。錦片花隨水,犀尖筍迸泥。淮雲收雨去,蜀鳥失春啼。隔浦軍船過,斜陽送鼓鼙。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二十七「門」字韻,頁十八上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四十九冊)】

  江村二首

   其一

荒村雨過炊煙收,誰繫月下籬根舟。風葉半夜摐摐響,老犬獨吠空江秋。

   其二

秋聲月色饒江雲,携壺相呼有近鄰。今宵拚得借榻睡,此時共作無懷民。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四下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溪村晚步即事二首

   其一

溪嵐欑翳入窗空,最惱悲秋病瘧翁。三日不行亭北路,誰將丹纈染喬楓。

   其二

小策盤旋草舍東,東西拾穗走兒童。村家間有秋收處,愁語酣歌自不同。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九上引「董嗣杲英溪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 生意堂】

   其一

畫堂清傍水南橋,煙氣如炊掩紫霄。十二闌干成獨倚,櫓聲風隔大江遙。

   其二

江天饒霧未能開,閒 【 拉】  【 拄】 孤筇睨九垓。紅日破陰晴色轉,廬山如洗入堂來。

   其三

絮花挼雪小橋寒,渾是蘇隄柳下看。愁去不知春袖濕,晚風吹雨入闌干。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四十「堂」字韻,頁二十九上引「董嗣杲詩」。(影印本第七十一冊)】

   【 素馨】

負得劉王侍女稱,何年鍾作塚魂英。月娥暗吐溫柔態,海國元標悉茗名。翠髻雲鬟爭點綴,風香露屑鬥輕盈。分明削就梅花雪,誰在瑤臺醉月明。

 【 《永樂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馨」字韻,頁三下引「董思學詩」。(影印本第八十八冊)】

  西興道中二首

   其一

無馬可租衝曉去,有筇堪策趁晴行。初程便是蕭山縣,噴火榴花兩岸明。

   其二

狂走斷貽猿鶴笑,醉吟忽感歲時遷。野橋流水湘湖路,欲擷蓴絲飯午前。

 【 《永樂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二「興」字韻,頁十一上引「董嗣杲英溪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冊)】

  送徐性初歸隆興

歲華鬚鬢裏,行色水雲中。南徑寒花在,西山落葉空。別憐今夜酒,歌續古人風。歸隱東湖上,忘機狎釣翁。

 【 《永樂大典》卷七千九百六十二「興」字韻,頁十七上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八十八冊)】

  江城口號二首

   其一

定江軍門擁雲氣,廬山面目長相朝。閫臣所持止一恕,墻壁何恨粘歌謠。

   其二

此郡境有彭澤縣,淵明曾遺晉時蹤。三徑莫知在何處,且撫官圃千尺松。

 【 《永樂大典》卷八千九十二「城」字韻,頁四下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九十冊)】

  寄彭澤陳明府

田頭遇白叟,爭說長官清。決訟如轉燭,往往得其情。高風古靈派,惠澤流花城。荷鍤遍阡陌,咸樂及時耕。桑埂翠陰老,稻坂黃雲平。積愛發謠訟,連屋歌壤聲。春山映酒艷,秋籬挹金英。我滯亦已久,欲往搖心旌。有時遞信音,展轉思盍并。重當買孤航,展拜陶淵明。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府」字韻,頁二十一上引「董嗣杲英溪集」。(影印本第一百十冊)】

  寄 【 璹】  【 酬】 秋巖

吟窮荒此地,靜極省吾生。秋老腸絲斷,江空月魄明。松簷嗔鳥聚,竹榻夢僧清。別後蒼顏改,初逢慨暑程。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二「巖」字韻,頁十二下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九冊)】

  寄樓恪齋館人兩黃丈

四明山水秀,二老器能殊。語劇欲流涕,吟清謾撚鬚。林香傳竹醉,溪影寫藤枯。愧我卑微者,無階助遠圖。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二「寄」字韻,頁十二下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九冊)】

  寄韓玉璵二首

   其一

郭北下湖枕蒼綠,書屋柰此五月溽。涼臺水榭自柳陰,獨斂修程困羈束。心心峯不得住,瀑聲縈回夢不足。世故屈摺歌刺促,誰識其人美如玉。

   其二

涼夢幾回繞孤嶼,想見絕得人間暑。西湖瀛嶼綠更熾,君胡為兮不安處。信美非土固所慮,樓臺近水何多阻。自顧形羸況棲濕,未蓍共此清夜語。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二「寄」字韻,頁十三上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一百九十四冊)】

  寄湖口茶局臧尚幹

酡顏探得洞元真,老氣摩霄岸角巾。案上押批呼局吏,津頭釀酒謝江神。天寒茶課收征倍,雪霽梅吟寄驛頻。何日此來聯榻語,廬山几案無塵。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一「局」字韻,頁八下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八冊)】

  泊曹家沙

   其一

雪覆蘆花障遠郊,小舟不待起風拋。沙頭只有三家住,爛草簷頭兩把茅。

   其二

行沙回望岸南頭,疊疊層層雪積稠。民社一同猶是寄,故應羈跡此生浮。

   其三

險危屢涉尚未慣,沙上盡認家為曹。江空不見雨點大,船隘莫禁人語高。

   其四

遠歸誰道日辰誤,小醉自覺精神豪。已誓孤褰脫世故,南山 【 斗】  【 豆】 底誅蓬蒿。

 【 《永樂大典》卷五千七百七十「沙」字韻,頁九下《儀真志》引「董嗣杲廬山集」。(影印本第六十冊)】

 蒲壽宬:《心泉學詩稿》六卷

蒲壽宬,泉州(福建)人。宋咸淳間,知梅州。宋亡降元,《八閩通志》稱其居甲第。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心泉學詩稿》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蒲壽宬詩 【 一條】  蒲壽宬心泉學詩稿 【 十一條】

以上共十二條,館臣漏輯者一條。

   【 南村】

每懷淵明老,昔欲居南村。誅茅結矮屋,種桑蔭前軒。嘉蔬不盈掬,濁酒時一尊。客至如許行,惟愛神農言。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韻,頁十五上引「蒲壽宬心泉學詩稿」。(影印本第五十冊)】

 艾性夫:《剩語》二卷

艾性夫,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六考定,字天謂,撫州(江西)人,由宋入元,仕於元。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剩語》二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艾性夫詩 【 三條】  艾性夫孤山晚稿 【 一條】

艾性夫剩語 【 二十三條】

以上共二十七條,館臣漏輯者七條。

  經語詩戲効唐子西

   其一

山徑之蹊去去賒,蓽門圭竇是誰家。其生色也草交翠,彼美人兮蓮正花。

   其二

源泉混混出虛岩,桑者閒閒人已蠶。剪韭不妨千取百,種瓜且喜二生三。

 【 《永樂大典》卷九百「詩」字韻,頁二十一下引「艾性夫剩語」。(影印本第九冊)】

  偶題

窗涵山影月初斜,門傍溪橋柳半遮。獨客不眠春起早,一簾香雪嗅梨花。

 【 《永樂大典》卷九百「詩」字韻,頁二十一下引「艾性夫剩語」。(影印本第九冊)】

  深村

索居無遠興,晚傍深村。澀水爭道,桑空草托根。斷橋回老馬,熟果聚飢猿。解後僧同話,歸來人掩門。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韻,頁十八下引「艾性夫孤山晚稿」。(影印本第五十冊)】

  秋村

稻黃雁入蔗境,水落鷺過屠門。一片寒煙晚景,數聲牧笛秋村。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韻,頁五下引「艾性夫剩語」。(影印本第五十冊)】

  陳庭翠水竹清處

晴波漾文綺,風篁弄家聲。居然三市中,著此一段清。幽人自地偏,淡趣由天成。洗耳日以靜,抱節日以貞。從君得三絕,與我增雙明。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處」字韻,頁十八下引「艾性夫剩語」。(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二冊)】

  贈族子治鬼疾

瞠獰電目頭蒙倛,兩手握斷青桃枝。丹符落火六丁走,白晝破柱神雷飛。何物尸蟲作妖魅,敢上天庭聒天耳。坐俘心腹三彭仇,生馘膏肓雙孺子。君不見,大巫擒鬼先擒王,質蹻猥瑣不足當,請君為我祓不祥。疾驅威霆行鬼方,餘力熙河鉏鬼章。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十「疾」字韻,頁十下引「艾性夫剩語」。(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趙文:《青山集》八卷

趙文,字儀可,一字惟恭,號青山。廬陵(江西)人。元劉將孫《養吾集》卷二十九《趙青山墓表》載:「年二十六,以宋永名貢景定甲子(一二六四)。」推其生年當為宋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後入學為上舍,曾為文天祥幕僚。元程鉅夫《雪樓集》卷二十二《趙儀可墓誌銘》載:「延祐元年冬十二月葬宗於右,明年正月七日儀可亦卒。」則其卒年為延祐二年(一三一五)。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青山集》八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趙文 【 一條】  趙儀可青山集 【 三條】  趙儀可青山稿 【 五條】

趙青山集 【 一條】  趙青山稿 【 一條】

以上共十一條,館臣漏輯者一條。

  題 【 汪水雲詩】

讀汪水雲詩而不墮淚者,殆不名人矣。水雲,杭人,善琴,嘗以琴事慈元及王昭儀。暨國亡,親見蒼黃歸附。又展轉北行,道途所歷,痛心駭目,不可具道。留燕日久,尚能和王昭儀歌詩。訪文丞相楚囚中。三宮幸得不死,沒者為青塚,存者為浮屠,皆史記所未有。蓋昔人紇干山頭之歌,「水西流朕東」之嘆,「世世勿生天王家」之恨,一披史冊,尚能感涕。君皆耳聞目見,又能寫為詩,幽憂沉痛,殆不可讀。今君已入名山,作黃冠師,飄然興亡得喪之外。獨留此斷腸泣血,遺千古羞,然千古恨不知焉用此。昔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不能令孟嘗悲也。及為言千秋萬歲後,宗廟必不血食。高臺壞,曲池漸,墳墓下,嬰兒豎子採樵者躑躅而歌其上,然後孟嘗君泫焉承臉 【 睫】 。周引琴而鼓之,孟嘗泣涕增哀,若破國亡邑之人。況余亡國賤俘,未聽君之琴,而先讀君之詩,其泫焉承臉 【 睫】 不已,不可禁矣。君謂余:「吾取琴為先生鼓之,何如?」余收淚而謝之曰:「止止。」廬陵趙文儀可。

 【 《永樂大典》卷九百九「詩」字韻,頁十四上引「趙文題」。(藏日本天理圖書館)按:此文又見於汪元亮《湖山類 稿》卷五(《武林往哲遺書》本)。】

 楊宏道:《小亨集》六卷

楊宏道,字叔能。淄川(山東)人。金大定二十九年(一一八九)生。正大元年任監麟游酒稅。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小亨集》六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楊弘道詞 【 一條】  楊弘道小亨集 【 十九條】

楊叔能詩 【 七條】  楊叔能小亨集 【 十三條】

以上共四十條,館臣漏輯者十二條。

  李太白詩

長庚昔入夢,名與少陵齊。陳隋諸作者,稍覺氣焰低。軒昂傲權貴,反為嬖幸擠。璘也一青蠅,安能點白圭。採芝謝家英,白骨埋黃泥。

 【 《永樂大典》卷九百二「詩」字韻,頁二十一上引「楊叔能小亨集」。(影印本第十冊)】

  效孟東野

聞昔有廉士,井飲投青錢。嗟余七尺身,眠食須人憐。夜歸借臥榻,朝起尋炊煙。喟然長太息,俯仰羞前賢。曲肱一榻上,夢與汗漫期。或登高山顛,或步清溪湄。形開日已晏,身世交相悲。願言長不寤,夢裏心怡怡。我願如蚯蚓,食土能充腸。我願如鷦鷯,自然羽而翔。人生豈不貴,歲暮天雨霜。不知冬日短,但覺冬宵長。縕袍不息恥,恐污君衣裳。糲食不自難,恐辱君膏粱。青蠅點白石,白璧亦無光。一人向隅泣,一室皆感傷。

 【 《永樂大典》卷九百二「詩」字韻,頁二十一上引「楊叔能小亨集」。(影印本第十冊)】

  讀徐漢臣詠雪詩

   其一

潁守多賓客,玄冬燕賞時。聚星成故事,刻梓播妍辭。吾子追遐躅,儒官下絳帷。高吟三十韻,擬學二賢詩。

   其二

前朝閥閱有光輝,南國衣冠欲奮飛。兩地因緣春夢斷,百年事業壯心違。四民尖職士為最,數口無依誰與歸。賓髮蒼浪五十一,天教去采故山薇。

 【 《永樂大典》卷九百二「詩」字韻,頁二十一上引「楊叔能小亨集」。(影印本第十冊)】

  青梅

詩名籍籍何益,吾道悠悠可哀。莫謂閑身已老,齒牙不憚青梅。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梅」字韻,頁二十上引「楊弘道小亨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東坡墨梅

玉溪輕蘸橫斜枝,枝頭淡月顰宮眉。短軸一幅有二絕,東坡畫出西湖詩。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三「梅」字韻,頁十一上引「楊弘道小亨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空村謠

凄風羊角轉,曠野埃塵腥。膏血夜為火,望際光青熒。頹垣俯積灰,破屋仰見星。蓬蒿塞前路,瓦礫堆中庭。殺戮餘稚老,疲羸行欲倒。居空村問汝,何以供朝昏。氣息僅相屬,致詞難遽言。往時百餘家,今日數人存。傾筐長鑱隨日出,樹木有皮草有根。舂磨沃飢火,水土仍君恩。但恨誅求盡地底,官吏有時猶到門。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韻,頁六下引「楊弘道小亨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章谷村

洛南千戶邑,章谷一家村。屏跡山川僻,無時霧雨昏。短簷垂葦箔,老樹並柴門。日汲清泉飲,汲多常恐渾。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韻,頁六下引「楊弘道小亨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 清心堂】

清心老人已仙去,家人洒掃清心堂。清心養德生百祥,後世有子如圭璋 【 (其子才卿登進士第)】 。君不見,深中多數阻城府,自謂萬事能周防,撫摩童稚涕泗滂。身後世結號風霜,清心老人思之詳。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四十「堂」字韻,頁十二下引「楊叔能詩」。(影印本第七十一冊)】

  寄邢彥忠

鉗。安能走謁君,會合比蟨鶼。Œ憶昔到鄲城,肅拜見壽髯。南榮漉新酒,觴我臨前簷。半酣出詩卷,句律麟經嚴。酌酒讀君詩,取魚熊掌兼。吟聲流水滑,吻舌兵鋒銛。君體為之動,真歡置虛謙。日駕一再周,長安見秋蟾。酷愛終南山,蒼玉刻角尖。豈知君在下,密藻寒魚潛。我亦寓窮巷,旅食唯虀鹽。捧檄就拘縶,但未施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寄」字韻,頁九上引「楊叔能詩」。(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九冊)】

  寄雲甫

馬嘶人喧雜,適從何處來。坐談恣胸臆,白日號風雷。有身不讀書,荊棘荒靈臺。籧篨戚施輩,但解霑殘盃。吾子如大防,橫遏狂瀾廻。士以氣為主,豁達心膽開。聞之喜不寐,東望心悠哉。持正不苟合,於此觀奇材。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寄」字韻,頁九下引「楊叔能詩」。(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九冊)】

  洧川縣惠民倉題名記

洧水經宋樓鎮東北一百五十里達於汴,會于蔡閘,而漕之便於陸運。於貞祐二年秋,築惠民倉於鎮東洧水之陽。至興定二年,以宋樓鎮為洧川縣,置倉故也。倉之貯輸,歲無慮數十萬斛,設官求稱其事。有監有同,又有監支納以總之。二稅時至,中外覬覦穀之精粗,概之高低。力役嘈雜。朱墨分委,申牒往復,啟閉封識。故一事不勤,則一弊生焉。若此而能使農民樂輸,兵士得食堅好。在人消覬覦之心,在己免於罪戾。非廉幹善心計者,疇克舉其職、革其弊乎?

正大八年六月,監支納王君代至,因自謂曰:「創河倉迄于今,殆將二紀。居是職者既多,善於其職者可法,不善於其職者可戒,竟無一人而為錄之何哉?」慮久而逸其名氏,乃刻石以遺後人。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五百十三「倉」字韻,頁九下引「楊弘道小亨集」。(影印本第八十一冊)】

 魏初:《青崖集》五卷

魏初,字太初,號青崖。弘州順聖(河北)人。金正大八年(一二三一)生,中統間為國史院編修,後任南臺御史中丞,元至元二十九年(一二九二)卒。《元史》卷一六四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青崖集》五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魏初詩 【 一條】  魏初青崖集 【 八條】

魏青崖集 【 二條】  青崖文集 【 一條】

以上共十二條,館臣漏輯者二條。

  代王村

行盡南岡日已曛,人村雞犬閉柴門。解鞍抖擻黃塵了,羡煞田家老瓦盆。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七十九「村」字韻,頁十二上引「魏初青崖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自同之蒲城次商臺符見寄詩韻

袖裏行行有鐵,鏡愁如有約,田園歸夢尚無涯。落花流水山前驛,無復仙人問客槎。0中點點是霜華。溝深因雨還添滑,山好雖陰不是遮。鞍馬

 【 《永樂大典》卷八千八十九「城」字韻,頁四下引「魏初青崖集」。(藏大英博物館)】

 劉將孫:《養吾齋集》三十二卷

劉將孫,字尚友,號養吾先生。廬陵(江西)人。宋寶祐五年(一二五七)生。歷官延平教官、臨汀書院長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養吾齋集》三十二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劉將孫詩 【 一條】  劉將孫詞 【 二條】  劉將孫養吾先生文集 【 一條】

劉將孫養吾集 【 八十一條】  劉尚友集 【 一條】  《茶陵州志》引 【 一條】

以上共八十七條,館臣漏輯十八條。

  芙蓉

芙蓉累累結青苞,密葉深幄光垂梢。西風夭嬌索扶倚,出墻臨水紛相交。凋梧老柳無顏色,各自晴光借朝夕。游蜂粉蝶最世情,已向墻頭水邊覓。

 【 《永樂大典》卷五百四十「蓉」字韻,頁十五下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三冊)】

  約略雜詩

   其一

席養戈 【 斨】  【 戕】+數緯聖不道,機讖吁何祥。所徵輒亂萌,蚤覺亟豫防。如何比造命,拱手待成殃。英明有時昏, 。但疑女君羡,皇識武媚娘。

   其二

古今有大笑,枯楊晚華出。嫦娥齒髮落,未肯沮擇匹。墮身奉君愛,身亦竟狼籍。彼淫固自取,渠命豈不惜。蓮花張六郎,老武八十一。

 【 《永樂大典》卷九百二「詩」字韻,頁十二上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十冊)】

  臨川學館

空庭積雨霽,月色如新沐。團團桂影間,粲粲一方玉。栖鳥各安枝,微風不驚木。徘徊真可浴,倒浸意亦足。欲語四無人,鳴蛩伴孤宿。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十八上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十八日晚晴宿韓婆嶺

夜枕 【 水詹】  【 迎簷】 雨報更,曉雲吹凍霧飛塵。晴暉四野青動目,晚色千林春喚人。徐步細將來日記,歸期喜及一年新。停驂客報章江水,見說扶舟可問津。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一「嶺」字韻,頁十二上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十二冊)】

  南遊

堂堂一代暗銷磨,富貴何須進士科。城郭閭閻隨處足,山川形勝負人多。曹蜍政爾奄奄好,鄧禹如君寂寂何。此際麒麟須第一,向來荊棘合蹉跎。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六百三十七「目」字韻,頁二十一下引「劉將孫詩」。(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六冊)】

  坐局

暑雨時明晦,小車閒去來。極知負白日,尚未浞黃埃。倚筆看山觀,追懷愧吹臺。自然增骯髒,不足為低徊。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二「局」字韻,頁六上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八冊)】

  振玉齋記

蒼蒼,媲其義也。璽章日蕩,孚尹雕琢,尚其質也。斝樽權瓚,齋明薦奉,嘉其衷也。況於琴瑟之在御者乎?玉非聲之謂,振之則聲也。聲何自而發?振之者人也。今夫天籟之呼號宇宙,不足為其披靡。而清風微度,一葉琤然,未有不領覽而意消。人籟亦若此矣。金石之競奏也,絲竹之交發也,能使人神奔而意亂。然廣庭之所賞,可蹔而不可常。流俗之所趨,而有道者之所不屑。故夫琴者,非清才靈氣,不能悟其趣;非幽閒深遠,不能發其微。而其聲之所感,有九奏萬舞之所不能加,簫箾英莖之所不能備。而其德也同於君子之所比者,在是矣。蓋泗濱之所浮者,有鏗鍧而無其純綸而溫潤。過衞之所聞者,得其幼眇,未得其潛而安和。其瓏而縝栗者過於驚雷之轉壑,而金奏者皆啞鐘矣。其清越而渾涵者賢於叩撞而擊拊,而軒縣者皆煩手矣。磬不必玉也,玉固非磬也。茲琴斯聲,式昭德音,而非振不至於是也。玉韞於山,閟於璞,佩而規矩中焉,聲而宮商具焉。然則君子之所存可知矣。孰非聲也,有聽之而忘倦者焉,有厭之而欲睡者焉,有忽然得之而驚者焉,則鶴之聲亦猶是已。樂哉!以言新齋晝永,簾垂塵寂,汲泉煮茗,隱几焚香。興至理絃,翛然一曲。空庭鶴唳,倡曾以言得平園益公周丞相之愛琴,名玉磬者。誠齋閣老寫奇語為之銘,寶藏於峭峰郭氏有年。迺以佳雅尚,輟而遺之,與一鶴俱。賓友讚,比物引類,絃清頌潤。新居作齋以居玉磬。遠平請名且記,予取「振玉」以落之。為「振玉」言曰:古之君子,動容周旋,無往而非玉也。珩璜衝牙,環玦瓃王彘,昭其文也。鞞鞘琫珌,璲珶琮珞,式其度也。瑱瑩珈璫,靡瓊綴璧,明其英也。弁纓導,垂璠結璵,尊其德也。玠珽琬琰,章章采采,登其華也。輅車鼎鉉, 【 如】  【 汝】 和予。撫人境之雙清,忽高齋兮如昨。昔人所謂玉振於江左者,其茲人歟,其斯齋歟?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五百四十「齋」字韻,頁二十二下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三十冊)】

  平心堂記

項君時懋之堂以「平心」名,未嘗自以為名也,而友朋稱之,鄉黨信之,以為深類其為人,因以名於堂。以諗於予曰:「何如?」前修之喻平也,嘗取於舟,舟之適重,乃得其所以平。若移左置右,其偏一也。諸葛公開誠布公,獨三嘆曰:「難平者事也。」夫使我不得以安於平者,非我也,物也。我欲為大同,彼固與我為立異。我欲無彼此,彼固與我為町畦。平之不能以直遂,為吾心之累者,皆是也。雖然,此勢也。勢之所趨者不可挽,若吾心之所為平者,皆不在是也。予嘗慨然於世之論平者也,往往以平不平者為平。雖古今豪傑,功名建立,快意於一時,而成名於百世者,皆不免於此。雷霆風雨之驟至,必有偏枯而披靡者。江河之浩渺,蛟龍之洶湧,所過而有不獲其所者也。平之道不如此。平而至於心,則如水之不波,萬頃一碧,千里如席,微瀾無驚,神怪俱息。又如春之方霽,朝光蕩漾,山明川潤,晴薰芳艷,著物欲醉。蓋一念付物而不動於心,物之至吾前者,不將而不迎。過者如委順,感者如觸虛。心平至此,不有足樂者乎?嗟乎,世未有知平之樂,而求樂於平者,平而非吾所謂平也。萬鍾千年之祿,不如退食之從容;河傾海赴之福,不如無事之安樂。平之樂不獨其可味,而平之福固未有能知之者也。心如是則福如是矣。老聃氏以不為先為寶,而熙然如春之樂,如在世外。吾夫子老安少懷之氣象,所以與點於春沂之趣者,亦以其有相似然也。予推平心之樂,其平者於人事世故之間,而極之於心胸學問之外。觀者不亦有省矣乎?平心其能領此樂以安此福者,不以予言為異於他之言平者也。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四十「堂」字韻,頁十五上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七十一冊)】

  茶陵州譚氏孚善倉記

苦之。永惟祖父忠厚之意,己粗有餘,而坐視人之弗給,非家教也。爰自大德丁未始,歲捐千石,視冬價不增。繇春二月至四月月一糶,五六月月三糶,比貧口給之帖分貯糶處,隨其居近以便之。又以連歲不登甚丁未、戊申,增為二千石,他歲如初約。j茶陵州之洲陂,世家為譚氏,自初興稱國老。十二世至巽齋,詩書益大其家聲。嘗名堂「義方」,欲合族子弟教且養焉,志未克就。秋貢士嗣之,周旋世變間,力所可及,施惠不少,亦不使其人知。嘗曰:「惠而使人知,非施也。」其代有盛德如此。秋之子福焱,篤行先訓,每思所以推廣光大之者。會歲儉糴艱,鄉 【 黨】  【 倘】 餘積充裕,歲增為無涯。條約明具,質之神明。取《易‧中孚》九二語,謂天下惟孚之至,可以及物,惟善之實,可以感人。千里之內,豈無同是心者。名倉以「孚善」,其望之當世尤厚,不遠求記於予。方時洊饑,官講荒政日迫,貧富交敝。聞君此舉,使人慨然。吾西江之涸鄉有是倉,亦豈當公私皇皇,若此何幸?執筆論著,傳之四方。興於為善者,聞風而說之。寧惟益廣譚氏孚善之望,而備豫有恒,里無流亡,且免於倉卒。強所無而誅不備,惠未及於民而公私騷然,煩費橫出,與其急而靡措,孰若分於少有而縮於易能,為忠實利便,可傳可繼也哉?昔者聖人之說孚也,謂其言善而已。言之善,猶應於遠者如此,而況於事哉?事與言易,其信當如之何?若飢而與之食,事莫切於此矣。濟無多寡,惟及時者力半而功倍;惠無大小,惟有常者望足而心固。古今捄荒者多矣,待於流亡捐瘠,而後發賑貸,彼朝夕之不充,而望飽於簿書展轉之後,故移粟為不仁,而發為無益。夫饑者特一飯之莫繼,而茫然方來之日長。若時而斗升可必而獲,將後顧之無憂。如有恃而不恐,亦豈肯輕去鄉里捐妻子哉?孚者,誠之著也。善者,心之同也。誠於為善,復有過此者乎?己為善而不居,獨以為人之為善。誰不如我以茲心至,其有不孚者乎?人者則不可知,而吾之孚足以質於天而建於人矣。昔馬文淵之散穀,呂子敬之指 【 困】  【 囷】 ,以為美談,此猶一時之惠耳。齊劉善明三世樂施,青州歲荒,家開倉以濟鄉里。於是百姓呼其家田為續命田,茲倉蓋近之矣。孚於人者,必孚於天。晉潘元茂荒年隨人多少口率均分。父老頌之曰:「且貴且富,有南山之壽,吾仍得與潘元茂。」又曰:「恩不可忘,無如我潘郎。」以人之所歎,天念之矣。此則孚於人者也。東漢何比干多陰德,一日遇神與之策二百二十,曰:「他日子孫印綬,皆若此。」(民者)夫民 【 者】 天之所卹也,此則孚於天者也。張乖嘗夢黃氏以厚德為神所敬,旦而問其所為,則曰:「歲秋糴,而春夏發之如初直。」乖信其有以動於幽明。嗟夫,予記茲倉,因譚君之世美,與「孚善」之嘉名。歷舉前後拯飢施報隱德,載之史可信者述之。匪獨以見譚氏後來之昌盛遠大者,必亦於此而動夫人亹亹不倦之天,則亦君子孚善意也。南山名福焱,嘗魁咸淳丁卯。漕貢記。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五百十四「倉」字韻,頁十七上《茶陵州志》引「劉將孫」。(影印本第八十一冊)】

  讀書處記

丞相信公之季弟稱文堂,蚤贊閫謀,開朝蹟。及丞相留燕山,與書如訣曰:「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隱當若之何?山中讀書可矣。其它日為管寧,為陶潛,使千載之下以是稱吾三人。」文堂受言服膺,讀書深密,無故山以外之跡,隨寓以讀書處扁之。歲年睕晚,坐念喟然,往帛書隨手裂去。曷其使來者不忘,亦惟是筆墨傳著以貽永久,乃錄副墨視予,命之記。嗚呼,書盡在文山矣,尚何言。抑有書以來,凡具耳目心知者孰不知讀。而古今高材顯仕則有之矣,謂非書之効不可,而可謂之能讀者幾?書一也,而讀者異焉。子駿白頭國師,博極羣書以為之資,此亦一讀書也。阿瞞飛揚鬱抑,而欲名山精舍為二十年規,此亦一讀書也。書何與於人事而有遺恨者矣。意者書亦不能無憾於此也。書非以資讀,而讀者亦若有福。昔人有罷相而或誚其胸中欠讀數百卷者,有入翰林而恨其太蚤不得老者。雖如萊公精忠大節,猶有置不滿於此,則書有不及讀者矣。前史賢相或再問再不知,或講井田禮樂有厚慚,以至《論語》半部斷章稱相業不可及,則書有不必讀者矣。書何假於讀,而猶有不暇與不足,則書何負於世哉?嗚呼,書之効可睹矣。事業有不在於學問,而學問各自為是非。向微千鈞一 【 鏤】  【 縷】 ,猶有信公若而人,則教忠教孝永已如清談,而羲農以來為有餘愧矣。然則今之所為讀者何書也?是則有可言者矣。載籍以來,自刪定筆削而後成書,泛而為諸子百家。私之為傳授,為專門名家,為訓詁章句,為貼義套括。一反之為親說,大明之為理學。墨守者局師說、尊統承,擇便者借光寵、捷功利,巧者媒禽犢、曲阿世,淺者拾土梗、供辭章,最下又疣贅給科舉。三千年間讀書者具是矣。孰能反而求其初,孰能通而會其極。嗚呼,其自三代以來前修往哲,晦明絕續,毫分縷析,以至斯世也。其亦幸而漢唐以下,而無議論之多門,場屋之遺累,以及此時也。學術之異同,不待辨而唯是之歸;義理之擇執,不必泥而唯善之師。觀於正大而得天地之所與立,揆之心胸而得聖賢之所與同。夫豈呻其呫畢,誦其糟粕之謂而已哉!文堂之於讀書也,既進而不願為河汾之十策,又幸退而不必如邴根矩之教遼東。比幼安藜膝穴,則彼良苦;視淵明賦《山海》自遣,則此有餘。其所自得者,丞相之所不能教,而吾亦不能得於言也。雖然,彼一時也,此一時也,文堂之善其身足矣。茲名茲志又將以遺於方來。以之承家,以之教子,如斯而已乎?其於用世,亦有政自不免者乎?抑此為讀書言之也。其使觀雪窖之帖,而興於今昔之故。以予文其間,豈不足以有感也?是則異夫世之所謂讀書者之撰矣,斯其不負信公之教也歟?文堂,名璋,字諸子。力學,喜屬辭,皆讀書之効云。此帖凡百七十八字,慷慨懇惻,情至誼盡,百世之下,誦之者猶流涕也。別為刻藏此處,於是信公去世二十有三年矣。大德第八重九書。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四十四「處」字韻,頁十一下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二冊)】

  新刊杜詩序

有杜詩來五百年,註者以二三百數,然無善本。至或偽蘇註,謬妄鉗劫可笑。自或者謂少陵詩史,謂少陵一飯不忘君。於是註者深求而 【 僵】  【 強】 附,句句字字必傅會時事曲折;不知其所謂史、所謂不忘者,公之於天下,寓意深婉,初不在此。詩有風有隱,工部大雅與三百篇相望,詎有此心胸哉?此豈所以為少陵!第知膚引以為忠愛,而不知陷於險薄。凡註詩尚意者,又蹈此弊,而《杜集》為甚。諸後來忌詩、詩、疑詩、開詩禍,皆起此而莫之悟,此不得不為少陵辨者也。先君子須溪先生每浩歎學詩者各自為宗,無能讀杜詩者,類尊丘垤而惡睹昆侖。平生屢看《杜集》,既選為興觀,他評泊尚多,批點皆各有意,非但謂其佳而已。高楚芳類粹刻之,復刪舊註無稽者、泛濫者,特存精確必不可無者,求為序以傳。坡公謂杜詩似《史記》,今聞者特以坡語大,不敢異,竟無能知其所以似《史記》者。予欲著之,此又似評杜詩為僭,獨為註本言之。注杜詩,如注《莊子》。蓋謂眾人事、眼前語,一出盡變;事外意、意外事,一語而破。無盡之書,一字而含無涯之味,或可評不可註,或不必註,或不當註。舉之不可偏,執之不可著。常辭不極於情,故事不給於丳也。然詎能爾!是本淨其繁蕪,可以使讀者得於神,而批評摽掇,足以靈悟,固《草堂集》之郭象本矣。楚芳於是注,用力勤,去取當,校正審。覽他本,草草藉吾家名以欺者,甚遠。相之者,吾門劉郁云。

 【 《永樂大典》卷九百五「詩」字韻,頁十二下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十冊)】

   【 唐詩選序】

唐詩亡慮數百家,往往特中唐以後所傳。荊公因宋次道家本選之,稱百家固未備。世謂三司吏人亂摽貼,非初本。先君子須溪先生點校熟復,疑荊公別有選者。然唐詩浩繁雜襲,得此本讀之者,亦勝如盡讀諸集也。嘗見荊公集句,凡唐詩中閒篇刺語,用之如丳。想見此老胸次,諸家美惡爛然,何不畢具,亦何待篇章反復去取,如吾等今所觀哉?古人賦詩,猶斷章見志,無不可以取節。況大宗師之所識鑒,雖未免失真,然豈無什四五存者。選文章難,詩尤難;評得選意,選得作意愈難。選者各自有意,眾共稱好者,作者或不謂然。人見之無味,而中有可感者,乃倍覺深長。固有本語本意。若不及此,而觸景動懷,別有激發。予嘗以此通於古今之評論,如有感也,何獨唐詩然哉?三百篇經聖筆,然謂無所遺不可,謂尚有可刪亦可,論未有定也。此本經先子論訂提掇,特欲以啟後學亹亹之機。古雲譚見心詩,稱能品,先子深賞愛之。已而名士刻雅南者,多選其作,取吾家荊公選詩本刻之,寄聲為序。予懼夫覽者徒能疑於是編,乃上下論之。非曰辯其不然,聊以廣或者之意。雖不必如荊公所謂,觀此而足,抑以此選此評而觀唐詩,不亦可哉。

 【 《永樂大典》卷九百七「詩」字韻,頁一下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十冊)】

  王荊公詩序

洛學盛行,而歐蘇文如不必作;江西派接,而半山詩幾不復傳。諸老心相服各有在,而世俗剽耳附聲者,往往可嘆也。慶元參政雁湖李氏獨箋臨川詩於共懲荊舒之後,與象山記祠堂,磊磊恨意相似。文章行義,固各有必不可概掩者。然東南僅刻兩本,眉久廢,撫亦落。士大夫或白首不及見,以是藏本極少,亦牽聯沒沒至此。李箋比注家異者,間及詩意;不能盡脫窠臼者,尚襲常眩博,每句字附會,膚引常言常語,亦跋涉經史。先君子須溪先生於詩喜荊公,嘗點評李注本,欲刪其繁,以付門生兒子,未暇也。安成王士吉,往以少俊及門有聞。日以書來汀 【 清白】  【 請自】 刻荊公詩,以評點附句下,以雁湖注意與事確者類篇 【 (疑衍)】 次。願序之,於是荊公詩當粲然行世矣。公詩為宋大家,非文人詩而具用文法。抑光耀以樸意,融制作為裁體,陶冶古今而呼吸,如令精變塵秕而形神俱妙。其覈也如老吏之約三尺,其麗也又如一笑之可千金。歷選百年,亦東京之子美也。獨其不得如子美之稱於唐者,相業累之耳。嗚呼,使公老翰林學士,韙然一代詞宗,亦何必執政耶?論詩文與論人物異,論行事 【 竟】  【 意】 見又異。雁湖箋此詩尚以《明君怨》置議論,蓋共正之。然彼詠明君耳,何與大節而刺剟 【 玼】  【 疵】 之。因士吉刻本,記先君子所嘗為荊公感歎者於此,而非敢評公詩也。

 【 《永樂大典》卷九百七「詩」字韻,頁十四上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十冊)】

  贈梅不塵子桂翁畫梅序

畫非塵外人不能作也,況於梅哉?古之畫者,稱盤臝以為真畫者。梅又歲寒山中,世外之品目也。予聞永新梅不塵以澄觀加冠巾,從禪心戲飛絮,不姓聖俞而以之氏。其磊落變化如此,足以應是梅矣。夫梅者,生於江南幽遠絕敻之地,而騷人墨客之所周旋者也。宇宙以來三千年無還顧之者,彼調羹者,徒以其實之酸耳。何遜之揚州,子美之東閣,創以其一時者為千載,然未盛也。和靖暗香疏影一聯,始入於畫;簡齋墨梅數絕,大昌於時。至逃禪筆妙,時命不遇,遂貽準敕之歎。嗟乎,梅豈富貴福澤哉?貴人肉眼,以牡丹芍藥者視梅,梅固異趣矣。若江空歲晚,山寒谷。蟬蛻污濁之中,風流枯槁之後。梅固非世俗之所得友,畫亦非青州之所能及也。不塵遠矣,其畫方千金,子桂翁得之家傳者,橫斜而浮動,其筆如不塵焉。予固喜於不塵之不絕也,為著梅之始終以發之。抑陸放翁有云:「補之至簡,亦半樹。」補之,吾江西人也,每見一枝孤蕊蕭條可愛,未睹所謂半樹也。此事非吾言語文字所能及,桂翁既家傳而世有之矣,其半樹耶,一枝耶,必有以發矣。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八百十二「梅」字韻,頁五上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三十六冊)】

  養吾齋銘

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和順積中,英華發外。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五百三十七「齋」字韻,頁六下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二十九冊)】

  袁樓少師行狀

嚴其律度,則僥倖之門塞。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七百七「度」字韻,頁六上引「劉將孫養吾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九冊)】

  須溪先生行狀

先生之熟為賦論,義理精趣,神會天成。證之本心,浸融快。論事開闔,截處置。本末次第必可施於用,不但妙言語而已。

 【 《永樂大典》卷八千二十二「成」字韻,頁七下「劉將孫養吾集」。(藏大英博物館)】

 滕安上:《東庵集》四卷

滕安上,字仲禮。定州(河北)人。據姚燧《牧庵集》卷二十六《國子司業滕君墓誌銘》,其生年當為宋淳祐二年(一二四二)。官中山府教授、禹城主簿、國子博士、太常丞、監察御史、國子司業。元元貞元年(一二九五)卒。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東庵集》四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東庵滕仲禮東庵集 【 一條】  滕仲禮詩 【 六條】  滕仲禮詩集 【 二條】

滕仲禮東庵集 【 六條】  《元文類》引 【 一條】

以上共十六條,館臣漏輯者十一條。

  缺題

乾坤古今一中庸,魚躍鳶飛觸處逢。不假高明廢人事,黃冠聊隱郭林宗。

 【 《永樂大典》卷九百「詩」字韻,頁十八上引「滕仲禮東庵集」。(影印本第九冊)】

  偶得

   其一

滔天勢屈元無事,烈地灰寒自有經。獨倚枯藤一長嘯,亂雲收盡萬峰青。

   其二

學道無所得,來年萬慮降。病身便煖炕,衰目喜晴窗。獻課生童幾,擎書稚子雙。人來問奇字,載酒渺春江。

   其三

血氣維衰志愈真,年來溫故覺知新。久貧多謝鄉關敬,漸老惟於道義親。日月優游三樂事,乾坤俯仰一閒人。幾時卜築唐溪上,分得堯民五畝春。

 【 《永樂大典》卷九百「詩」字韻,頁十八上引「滕仲禮東庵集」。(影印本第九冊)】

  暮春東村道中

沙帶草痕留馬住,雲移日影趁人涼。貪看水上風行處,不覺 【 氵公】  【 沿】 溪十里長。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村」字韻,頁十二下引「滕仲禮東庵集」。(影印本第五十冊)】

  張閏甫惠文樽

此君携酒過幽窗,夢覺驚逢碧玉雙。便約故人文字飲,共聽風雨瀉秋江。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四「尊」字韻,頁二十八下引「滕仲禮東庵集」。(影印本第五十一冊)】

  留別楊知府

汪洋碧海不生瀾,磊落長松柰歲寒。五百里分唐甸服,二千石重漢衣冠。囊分玉粒情親厚,花簇金鞍禮數寬。臨別殷勤復相贐,欲酬知己道應難。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百九十九「府」字韻,頁二十上引「滕仲禮詩」。(影印本第一百九冊)】

  張文吉霍守道授館宗道以二子從之學禮意甚腆紫山秋澗皆有詩以稱之昌道復有文以贊之故題其後

山澗新詩正始音,妙峰數語亦良箴。得人傳道資師意,願子為賢父母心。寸晷要知輕尺璧,一經端可勝金。仲舒學貫天人際,發藻行看桂滿林。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十九上引「滕仲禮詩集」。(影印本第一百一十五冊)】

  北平薛處士不遇

古人已往不可見,得見斯人尚典刑。禮讓雍容孤竹國,光明淵燿少微星。勝游誰與同三徑,雅志終期續六經。會待抽簪訪君去,共登熊岳看滄溟。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士」字韻,頁二十上引「滕仲禮詩」。(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

  春官楊好禮為雲中處士周仲和徵詩

雲庵聞說慎許可,長句稱君臭味同。只道張顛能草聖,豈知東野坐詩窮。黃金誰買屠龍伎,白屋當期失馬翁。未識芝眉謾援筆,令人回首望雲中。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四百五十「士」字韻,頁二十上引「滕仲禮詩」。(影印本第一百三十七冊)】

  祭硯司業先生文

人,迭不及尸。千里致奠,寓哀一詞。0至元己丑,十有二月某日。門生國子博士滕安上,謹遣子羽,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司業先生硯公之靈。士之文章,與世汙隆。百年以來,南北不同。惟公述作,有稽其中。學者師之,知所適從。士之志操,與齒盛衰。一生之間,終始自違。惟公抱負,白首不移。學者仰之,得其表儀。於戲!教授東垣,淵淵乎經義之學;司業成均,表表乎忠孝之教。其起之暮也,固非淺淺之可議;其去之果也,又非庸庸之可效。公之歸老,猶振頹波。遽云逝矣,為之奈何。八十雖壽,在公匪多。聞公易簀,了然不亂。平生之守,於此益見。自公之歸,夢寐見之。況於永訣,無復見期。一官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十六「祭」字韻,頁三十四下《元文類》引「滕安上」。(影印本第一百四十五冊)】